師訓集錦

張貼日期:Dec 30, 2011 9:6:49 AM

師訓集錦

‧一念妄起十聲佛(清龍)

民國六十四年夏曆十一月,恩師在台中靈山寺佛七,開示一偈云:「一念忘起十聲佛,妄念不如佛聲多,若非 妄念剎那起,怎得佛號似穿梭」,吾初聞此偈,如雷貫耳,似有「茅塞頓開」之感,為吾日後去煩惱得清涼之不二法門,所謂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 夫」,恩師之恩大矣哉。

‧學佛貴有師承(願西)

雪公云: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。發心學佛,貴有師承,閉門造車,出門合轍,不過如蟲蛀木,偶爾成文。所以,學者尚乎多問。」

‧注意因果(淨持)

雪公曾言:「不論在公構或私人機關,領薪水,要注因果。盡責了,則對得起這份薪水。若是義務的也要盡力,不可因義務而不盡心,這些都有因果。即便是說一句話,也是有因果,不可不慎。」

‧慎獨(淨德)

雪公教大家要慎獨,而名利之念尤應注意,上焉者為名,下焉者為利。一切病源皆由好名而起,求名則不得往生。君子所以坦蕩蕩,乃不貪名圖利,便坦蕩自得。小人患得患失,瞞心昧己,終日不安。

‧真心誠意(淨毅)

雪公不斷以真心誠意來誨示修行人,老人家說:「禮佛供養在於心誠,誠則蘋蘩蘊藻之菜,潢汙行潦之水,佛天皆享,不誠鐘鼎玉帛,珍錯醍醐,佛亦不享。儒尚且『祭如在』,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如在者,即心念也。」

‧如何推行念佛會

有蓮友問雪公老師,要具有怎樣的德能去推行念佛會呢?

雪公云:「言語動人,不如以身作則。首先在求學上,要一心念佛,精密研教。在工作上,要身先眾作,眾止後止,應作即作,莫待明天。在待人上,一切容忍,自謙讚他,體恤慰問,平等週到,不念舊怨,不捨一人。能如是,即是德能。然必持之有恆,方能生效。」

能夠如此,何事不會成功?

‧站住人格(庸德)

雪公說:「佛法云:『人身難得』,所以必先成了人,才能學佛、成佛,成佛必須先得人身。」

「吾等學佛最大目的是『了生死』,有學問發大心者,可學大乘,一切犧牲自己利益眾生,辦一切事皆為令眾生得好處。如華嚴經回向品所說。若能力不夠,則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深信因果,老實念佛,亦能了生死。」

「學佛交朋友,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,看那個不守戒律的則敬而遠之,否則日久薰習,隨之學壞矣!咱就算沒職業,也要保住人格。賣土豆、要飯都可以,武訓乞丐都成功。因此不論錢有多少,學習如何,有人格即是善知識。」

「余之功課,無論多忙,一定要做。汝今學佛眼前求消災免難,將來則須求得一結果,若眼前不能消災免難,將來不得往生,則是一場胡鬧。」

‧省其心察諸行

雪公云:「眾生有身,抬手舉足,無不是罪。省其心,察諸行,無可慚愧時,便是消業的消息。」

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(德因)

雪公云:「修行離開戒、定、慧,當生不能成就。淨土宗念佛,念到『一心不亂』就是定。如果修淨土宗不守戒,也不入定,將來怎麼成就?」

‧帶業往生乘願再來(慧願)

雪公云「淨土宗是大乘法呢?還是小乘法?小乘是光管自己,自己成功了,就不管別人,成就的局面小,羅漢、緣覺就是小乘。淨土宗為大乘法。大乘法有大乘的條件,什麼條件?大乘法必得廣度眾生。因此淨土宗有兩句話,大家必得記住,即『帶業往生,乘願再來』。帶業往生,不叫『證果』,叫『往生』。乘願再來,是說得有一個願力,永遠回來度眾生。我在此也只是當錄音帶,談不上度眾生,自己還是一團糊塗,什麼也不懂得,如何度眾生?若是往生西方以後,到那裡斷惑、開智慧,再回來,才是乘願再來,才能永遠度眾生。這是大乘了吧!」

‧念佛有祝禱歸依加被救度之意(富枝)

雪公恩師曾云:「念一句阿彌陀佛,就有祝禱、歸依,求佛加被我,求佛救度我之心。存至誠恭敬的心理念佛,必定靈驗。」

‧去繩綑索綁(富枝)

雪公恩師又曾云:「世間一切物,皆累贅,皆繩綑索綁,無一物真實寶貴。凡夫看不開,捨不得,放不下,因此身心受累,不得解脫。行菩薩道,度化眾生,布施第一。無論何物,一概捨得布施。即是去累贅,去繩綑索綁,去塵沙惑,才無牽掛。臨終心無掛牽,才能解脫。」

‧從小地方規矩起(智安)

雪公教導弟子說:「你的飲食起居都亂,你的心能定嗎?你念佛能一心嗎?大家平素要訓練自己物有定位,一張紙放在那裡,都要有個定處,從小地方規矩起,念佛才能得到一心。」

‧立定腳跟(蓮平)

雪公云:「人人均念念不停留,起念即隨緣。佛亦起念隨緣,而佛所隨皆菩提緣,吾人則隨煩惱緣,此怎行?汝等須記住:立定腳跟,則社會有汝之地位,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汝之地位。」

‧不發脾氣(敬德)

雪公云:「好學而能有結果,首為不發脾氣。儒家懲忿窒欲,佛家戒瞋心。瞋乃根本煩惱,如起瞋心,火燒功德林,修道決不成功。」

‧遠離名利(弘安)

雪公叮嚀弟子:「你們不能藉佛法開佛店,貪名圖利。儒家之書言『士』,有上士、中士、下士。下士求名,中士隱名,上士逃名。凡是沾上名利,道就減損。然而農、工、商、法、醫,自食其力者,不算為貪。」

‧隨緣消業(智安)

雪公老師說:「人沒有不是帶業而來的,沒有一位是不造業的,所以不免長病。孔聖人尚且長病,何況凡夫!一般人長病就怨天尤人。我們念佛令三業清淨,隨緣消舊業,更不造新殃。罪業如果未消,仍是要長病。如果罪業消了,病就會好。」

‧一點也沒用(安素)

雪公曾云:「念佛不如法,如空中寫字,一點也沒用。」

‧接受眾生的考驗(蘇愛)

雪公在台中慈光圖書館,講了將近二十年的華嚴經。華嚴經上講到菩薩的階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…等五十二階位,當時便去問雪公老師:「老師啊!為什麼做菩薩,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和階位,才能成佛呢?」

「因為菩薩要接受眾生的考驗啊!」老師回答。

雪公往生了,每當個人遇到逆境時,便想起「菩薩要接受眾生考驗」這句話,它會使我興起慈悲心,煩惱頓消。

‧淨土宗的特別處(芹生)

雪公言道:「淨土宗的特別處,是先離輪迴而後證果。沒有證果就先離六道輪迴,這個誰也不信啊!所以是難信之法。」

‧何謂善惡(願西)

雪公言道:「大家學佛,必須深信因果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

「有人說善太多了,什麼才是善呢?惡太多了,什麼才是惡呢?學了佛就要守戒律,戒也很多,五戒是根本戒。凡是心一動,說話、舉心、辦事,都是為公,為大家,這樣就是善。完全私心滔滔,討人便宜,這就是惡。最大的惡-貪、瞋、癡,是根本煩惱。貪心、發脾氣,愚痴、不信因果,都會害人。大家記住這點,就幫助了善根。」

‧放下(弘廣)

「老師,某人對不起我!」有弟子向雪公訴苦。

對得起又有何用?他愈對不起你,你就愈遠離他,少為他操心。念佛須將眼前的名利是非統統放下。放下,心裡就乾淨,才可以與阿彌陀佛感應啊!

‧佛佛願力不同(弘安)

雪公云:「佛佛願力不同,如釋迦牟尼佛之願力,專向娑婆苦世度眾,地藏王菩薩則專向地獄度眾。觀世音菩薩則智多方便普門救苦。阿彌陀佛之本願則是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」

‧吉祥語

雪公云:「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此語最為吉祥,相逢稱誦,祝福之意,且使對方一歷耳根,八識田中得到佛種。」

‧行菩薩道的標準

雪公云:「現在已受了菩薩戒,要想作維摩大居士,那就不能怕當菩薩苦了。既當菩薩,也不能嫌前十條(見『為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』)的事情麻煩了。不然的話,四願、四等、四攝、六度等,就根本不能作,這不就成了一個虛銜菩薩嗎?」

「假若只圖坐在家裡安閑,不向前頭舉的十條事上去承當,少許的勞,也不肯吃,上求下化四字,菩提薩埵之義,安在那裡?所以說既作菩薩,就不可畏怕困難,止住不進。」

‧誦戒

雪公云:「佛家守戒,除五戒外有比丘戒、菩薩戒,五戒另有少分、多分、滿分。只要比丘戒、菩薩戒,均得半月誦。無論幹什麼事,都有頭無尾,即是無恆,無恆便萬事不成功。如果不誦,受戒的人則白受了,一舉一動則妄作非為,任何事,『人必自侮,而後人侮之』。戒白受了,受了戒不守,則一層妄語與慢法。」

‧跪著求來與送出

雪公云:「我學佛是跪著求來的。而今弘法也是跪著送出去。」

雪公來台,三十多年間,常年挑燈講經授課,諄諄善誘蓮友弟子,切莫虛度一生。以八、九十歲之高齡,如此辛苦,真是跪哀求眾生:「大家要往好處走啊!」

‧貪瞋癡與戒定慧

雪公云:「貪是對財色名食,心生貪愛。瞋是不如意事,大發脾氣。癡是對正道真理,不能了解。這樣就是昏迷之人。昏迷人做事就錯誤,一定招來惡果,受苦無窮。戒是佛法之戒律,禁止造惡,最低須戒殺盜邪淫。定是心中練習安靜,一切事不要衝動,要像止水一般。這得用一番工夫,纔能得到。貪瞋癡是三種害人之病,戒定慧是治貪瞋癡之三種良藥。」

‧送人菩提

雪公云:「學佛惹人起煩惱,你自以為是做好事,卻令人起煩惱,使對方落了許多惡種子,以後受苦報,是誰使然?是你造的罪,是你挑動他的煩惱,你不會報應嗎?由此可知,造的罪業無相,若有相,盡虛空不能容受。學佛要學仁者平等待人,不能絲毫損人,起心動念,要常思莫害人、莫妨人。若被挑起了煩惱,須以佛號壓伏住,否則學佛何用?不肯用這番功夫,到了做早課、晚課時,昏沈、掉舉、散亂通通來,卻怨佛不靈,那不是自欺嗎?」

‧身幫口幫存心幫

雪公言:「修行人,除正修-念佛觀佛外,尚有助修。不論從任何行業,只要能幫人忙,就盡力幫忙,或以身幫,或心口幫,身口幫不了,也要存心幫。」

‧重心

雪公云:「求學行道,要把握住重心。重心者,原則也。佛家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。』皆重心也。佛儒經典浩如煙海,倘以原則衡之,同修之行為舉止,自然有所依憑。」

‧孝友治家

雪公云:「勸父母學佛不從,乃自己德孝不足感動父母,何能聽信相勸?果有信佛真心,必有真行。應從本身省察,孝友治家。久而久之,誠能感人之心。身勸勝於言勸,父母自能轉變,菩提芽冒,孝道亦成矣。」

‧念佛給誰聽

生:「念佛要給誰聽?」

雪公:「佛法智悲雙運,自他兩度。求自度,念佛給心聽;要度他,念佛給六道聽。」

‧朝聞道夕死可矣

雪公言:「在家人之生活,全賴技能工作,貢獻社會,取得正當報酬,此乃自食其力,無傷廉隅。但生活不過長養身命而已,如於慧命疏忽,即是虛此一生,故有朝聞道,夕死可矣之訓。是謀生之外,尚須求道,二者不離,乃為正常。求道無養生之源,而道不能求矣。至於富貴,乃是福報,只能聽其因果,不能強求,來不必讓,去不必爭,應知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,結果命終帶不去,罪孽緊隨之。」

‧何謂智慧

雪公言:「萬法了然而不迷,三諦圓融而能悟,謂之慧。難而能,難行而行,精進不退,必證聖果,謂之智。」

「淺處講,深信因果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即是慧。自淨其意,知了生死,信願念佛,求生極樂,即是智。」

‧門餘大道

雪公言:「念佛往生極樂,是佛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一個特別方法,叫作『門餘大道』。事雖簡單,理實深奧。只要相『信』極樂實有,念佛即可去,便是成功第一要訣.再肯看破這箇五濁惡世,發出真心來,『願』意生到極樂世界去,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訣。既信且願意去,就依著方法,每天按時去實『行』做功課,便是成功第三要訣。」

‧力避塵染

雪公言:「凡夫之身,業重障深,終日為煩惱牽。雖聞佛法,僅為因地學者,日常一切均應簡素,力避塵染,惟恐妨害道心。果地菩薩,乃滿分二嚴,百福俱足。凡聖之別,一為纏縛,一為自在。故我輩凡夫,自應竭力出纏,求得自在,切不可懵懵懂懂,一味逞曠達。」

‧出世易入世難

雪公言:「入世應當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孝悌忠信,不使有缺,此是律己。再進六度四攝,善巧方便,廣度眾生,超到彼岸,此是利他。上舉二條皆是學佛入世應為之道,明乎此,則知出世易而入世難。」

‧德智雙攝度家人

雪公言:「欲轉移家人統一佛化,自必以身作則,清淨三業,有苦自吃,有利均他,至誠無偽,行之有恆,家人即被化矣。尚須自明佛理,知見正確,運用善巧方便,言語契機。前者是德攝,後者是以智攝,則對方如沐春風,必心誠悅服矣。」

‧第一念

雪公言:「念佛之人,平素練習第一念先念佛之法。何謂第一念?即睡醒時,初起之念,及用心工作至完畢時,初換之念,此皆為第一念。宜先念佛號,習成自然,以防無常遇難,神識猝驚,昏悶伏住,迨至中陰身現,驚定念起,若仗夙習第一念先念佛之力量,此中陰身亦能往生也。」

‧信願懇切

正念佛時,如何才算信願懇切?

雪公言:「信環周皆是火坑,惟有面前一線是極樂,可出危險,但在此時,即是生死關頭,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鉤索,要一齊斬斷,方能向前奔去,少一遲疑,即落坑矣!」願與同修共勉!

‧如是聞應如是修

雪公言:「凡學菩薩,誰不曾發四弘誓。首句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,第三句『法門無量誓願學』即如是聞,應如是做,然亦不必待到證果,方行度眾。只能知一分,向人施一分。知十分,向人施十分,隨緣隨分,便大佳矣!」

‧佛尊神卑不能同列

雪公言:「凡皈依三寶,修學佛法者,平素只許供奉佛像,以明專一,家中不能佛神雜供。要知佛尊神卑,不能同列。並日日印有多神,自然影響修功。若有其他神像,可恭送其他神廟。佛法平等,雖不供奉,並非悔慢,偶爾遇到,宜起恭敬。」

‧拿修定當飯吃

雪公云:「要知吃飯養假身,修定養法身。無論如何忙,想必不忘吃飯,為何不能修定?假身數十年,氣化春風,肉作灰土。法身百千勢,三途六道,頭出頭沒。兩天不吃飯,假身無大害,人偏忘不了吃;兩天不修定,法身染無明,人卻忘了修。若拿修定當飯吃,就是好辦法。」

‧佛教精神何在

有人問雪公:「佛教精神何在?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?」

雪公云:「謹行四弘誓願,便是真佛教徒。」

「若做不到,但能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』即是行道。自淨其意者,是除妄念,守正念。守正念者,即是淨禪密律等法,任擇一種,信受篤行。果能如此,是真佛徒;再能自行化他,便是大乘佛子矣。」

‧平心自省

雪公云:「瞋恨心起,此是缺乏修養。他人有錯,看不順眼;自己有錯,卻看不見。若能平心自省,恐怕自己之錯,比他還多。果能看出自己之錯多時,就是修養有進步,見人也就順了眼,瞋心自然就能控制。」

‧自求多福

雪公云:「汝等供佛就供佛,古來聖賢,一律恭敬,不毀謗,亦不必供奉。若求其賜福,則枉然也。佛都不會賜福,眾生必得自求多福,果若真心實意為之,不求福報,福報自來,求福則須秉天良而行。」

‧減損緣

雪公云:「念佛,是惡因的減損緣,能將惡種子蝕腐。例如:種子在地遇水,便生芽,不遇此增上力,則種子仍伏地中。反之種子在地遇石灰硝酸之類,便漸蝕腐。」

‧正助二行,除障息災

雪公云:「正行,一句彌陀聖號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助行,戒殺放生,能得天地和祥之氣。正行培善根消重罪,助行培福得和祥。欲除障礙,此二可謂無上矣。」

‧時時懺悔,多多行善

雪公云:「能發懺悔,便是正知正見;肯作善事,即能希聖希賢。人為六道善趣,又為三才中心,必如此立志,方不愧人。」

‧使歸輕安

雪公云:「念佛之時,常起悲感,此是至誠所感,悲心流露。雖是好象,但宜用定力抑制,使歸輕安為佳。」

‧在家決不能受人供養

雪公言:「在家與出家,立場不同,學問無論到何程度,絕不能受人供養、受人皈依。倘有機會,還是受戒為正,多看淨土書籍,免行解錯誤。」

‧心雨宜普

雪公云:「心量無邊,念力如雨。淨土法門,原重回向,私心自利,便非大乘。明乎此義,則知心雨宜普,寶池之蓮,本是自心,亡親神識,亦在心中。心雨既普,彼此同霑,並非小瓢之水,澆此則乾彼,澆彼則乾此,所可比擬。」

‧薦亡者

問:「臨命終時,全家能不哭泣,一意念佛,固知最有利益。別世以後,四十九天中念佛以外,要誦什麼經,最有利亡者?再請問頭七至滿七,要用什麼方法超度最好?」

雪公答:「不必多生分別。既是淨宗學人,只誦六字洪名、往生咒、彌陀經,便極妥善。如喜多加,可誦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灌頂真言,或大悲咒,或拜彌陀懺足矣。」

‧定功

雪公言:「定,不是坐著身子不動;行、住、坐、臥,心裡不打妄想,就叫定。心歸了一,就入了定。入了定,自自然然就開智慧,沒定是無開智慧之道理。得了智慧之後,才有神通。」

‧秩序

雪公言:「無論幹什麼事,有次序,就能成功。學佛之人,飲食起居,如果亂七八糟,斷定不能成功。」

‧虛妄分別

雪公云:「有毛病的人才虛妄分別。以眼睛比喻,平常人眼睛好好的,不覺

什麼,一旦打捶它幾下,就覺滿天都是金條,所以有毛病才虛妄分別。證道歌上說:『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』」

‧庸人

雪公言: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庸人是惹是生非,從中取利,渾水摸魚之人。」

‧了生死

雪公言:「學佛最要緊是後來了生死。不了生死,將三藏十二部倒著念,會背,也沒用處。」

‧念佛憶佛

雪公言:「念佛是明記不忘;憶佛是默而識之。大家都忘不了錢,人人忘不了吃飯;以想吃飯與想錢的心,變成想佛,就成功了。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。」

‧修行即修念頭

雪公言:「學佛修行,修行是什麼?修行即是修念頭。大家說:『我不大起念頭』,到了等覺菩薩才不起念頭。無念,是無邪念,而非無正念。」

‧時久攝心

常有人言,念佛時,依然妄想雜陳,如何除法?

雪公云:「此是工夫日淺之故,時久漸能攝心。現在不可勉強,恐不得其法,愈除反覺愈多。但於念佛之時,此六字起於心要清楚,出於口要清楚,再入於耳更要清楚,依此而行,妄念自淺矣。」

‧菩薩悲心

學佛以後,受了世俗人譏誚,不免起瞋恨心,應如何是好?

雪公云:「對自己著想,我是菩薩,應起覺照,當行忍辱。對他著想,爾乃癡漢,應起悲心,與以原諒。再急用一句洪名,當作金盾,綿綿念去,壓住瞋心。不然他癡、我瞋,同一墮落。」

‧功德大小

有人問:「念佛、拜佛及拜神,那一種功德最大?」

雪公云:「念佛功德最大,為其是無漏正道,能證涅槃。拜神功德最小,以其不過對神的一種恭敬而已,無他益處也。」

‧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

一般都說,心好就好,何必學佛?

雪公云:「一切眾生貪、瞋、癡充,何能誇心好?日日口說妄語、綺語等,身作殺、盜(不與取)、邪淫等,何可自贊是好人?信佛正是求覺悟,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?」

‧新春敬為台中蓮友進一言(民國四十九年)

    1. 朝暮二課若忙到萬分,晝可不食,夜可不眠,功課不可不做,若做即要萬緣放下,一心繫念。

    2. 抱定弘誓,自行化他,逢人談話,即勸其學佛,若不如此,即是失去悲心。

    3. 凡有助於正法宏揚,或利益眾生等事,皆隨分去做,須遵不疲不厭之經訓。

    4. 見人有善,不嫉妒要隨喜。見人有惡不攻擊要勸導,或守默。見人錯事,不指責要協助。

    5. 不借佛法求名聞利養,不在社團中播弄是非,不破和合眾。

    6. 無根謠言,意外毀謗,一切非理,皆要隱忍,寧捨身命,不退菩提行願。

‧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

    1. 嚴守戒律,充實內德,具足威儀,莊嚴外表。

    2. 定有日課,按時精修。

    3. 勸研經典及一切文藝,使世出世法,通達豐富。

    4. 上宏下化的心剎那不斷;名聞利養的人,抑制使滅。

    5. 有毅力,善巧方便,百折不回。

    6. 口齒流利,具有辯才。

    7. 心力、身力、物力,均樂意犧牲。

    8. 柔和忍辱,包涵一切。

    9. 認識環境,言行契機,隨時注意選拔人才,加強佛教實力。

    10. 身體磨煉健強,使能負擔辛苦。